全国免费电话:
18888198978

新闻中心

牛骨雕刻:以刀为笔 琢骨生花

  骨雕,又称骨刻,是指以牛、骆驼等动物的骨骼为原材料雕刻成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在我国传承久远,历代多有名家作品问世。

  在呼和浩特市,牛骨雕刻是市级非遗。75岁的冯泽从事骨雕工作30多年,近日,在他的家中,记者听他讲述了有关骨雕的故事。

  冯泽的家干净整洁,听说记者的来意后,他欢喜地从一间屋子里拿出几件骨雕作品,自豪地说:“我国骨雕历史悠远长久,因地域不同,各地骨雕也各有特点。”

  冯泽说,我国的骨雕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初见雏形,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内,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用鱼骨钻孔而成的骨坠,其中一些还被染成了红色。

  1982年,陕西西乡县何家湾,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土了一个用动物肢骨雕成的人像,五官清晰,比例准确,距今约6000多年,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骨雕人像。

  在此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骨雕还以骨笄、骨筒、骨梳、骨匕、花板等形式出现,上面雕刻了饕餮、夔龙、云雷等图案,刀法流畅、技艺精湛,具备极高的观赏性,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艺品的高超水平。

  汉代以后,骨雕有了衰退迹象,不过民间仍有生产。20世纪以后,北京、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等地成为骨雕的主要产地。

  北京地区的骨雕一般以牛骨为主,通常做成手镯、粉盒等产品;浙江宁波一带,雕刻师将牛骨雕刻出各种浮雕图案,将其镶嵌在家具上;福建的骨雕也多以牛骨为原料,结合宫廷牙雕技术,与时俱进;广东佛山用洁白的乌鱼骨作为雕刻原料,成品玲珑剔透;在西藏,骨雕也因具有驱邪、纳福、招财等吉祥寓意而受到尊崇。

  “内蒙古骨雕历史悠远长久,起源于蒙元时期,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呼和浩特、包头、阿拉善等地。”冯泽说,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为骨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主要以骆驼骨、牛骨为原料,上面雕刻有文字、立体人物、花鸟等,彰显出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冯泽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市人,从喜欢绘画和雕刻,经常拿把小刀在木头上刻刻画画。

  出生于1948年的他,经历过下乡、下岗,但是,不论人生经历多么丰富多彩,冯泽始终没有丢掉雕刻,从始至终坚持着。17岁时,他在木头上雕刻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孙悟空,一个朋友见到后爱不释手,最后冯泽把这个孙悟空木雕送给了朋友。

  1978年,45岁的冯泽下岗,正当他彷徨迷茫时,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包头市一名男子痴迷骨雕终有成果的新闻。这则新闻仿佛为冯泽打通了下岗再就业的通道,开始从事骨雕。

  “骨雕最好的材料是牛骨和骆驼骨,因为它们腿骨壁厚、骨质硬,雕出的图案立体感强。”冯泽说,

  雕刻前,牛骨要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因大腿骨两头关节部位骨质疏松,需要锯掉两头留下中间部位骨头,之后掏干净骨髓放入锅中熬煮,以此去掉腿骨缝中的油分,并清洗整理干净外表。

  “我家阳台就是他的工作室,锯骨头时,他的身上、家里全是粉末,熬煮骨头的味道太难闻了。”冯泽的爱人王铃芝笑着回忆说,那时候,一根牛的大腿骨五六元,他经常买回一堆,刻废了无数根,雕刻出一件作品太不容易了。因为锯骨头的声音大,我们还被楼下的邻居投诉过。

  牛骨头处理干净后,要根据造型及薄厚进行构思设计,然后再用毛笔将图案勾出进行雕刻,

  在冯泽的牛骨雕刻作品中,有几件作品是花插造型,上面雕刻着繁复的牡丹花和菊花图案。冯泽巧妙运用转折、顿挫、凹凸、起伏等技法,使那些或盛开或含苞待放的花朵看起来更生动自然。

  作品基本成型后,再用刻刀作光作细,充足表现牛骨雕刻的材质美和雕琢美,最后用双氧水浸泡使骨头变白,这样,一件精美的牛骨雕刻作品就制作完成了。

  “说到骨雕,不得不提到牙雕,我国骨雕与牙雕的发展历史相辅相成。”冯泽说,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料进行雕刻的古老艺术,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牙雕制品出现,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牙雕制品。牙雕以其坚实细密、色泽柔润的质地和精美绝伦的雕刻,古往今来受到无数古玩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近年来,象牙贸易受到严格管制,牙雕艺术随之走到了尽头。牙雕的制作技艺优于骨雕,骨雕不断吸取牙雕制作技艺中的精华,延续着牙雕艺术的光辉,成为牙雕艺术的完美替代。

  清代,《骨雕仕女简册》刀工细密,构图出众,人物比例适宜,50倍放大镜下,美女所写的文字清晰可见,堪称稀世珍宝。

  2003年,在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上,一件超大型的骨雕作品《故宫》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赏。这件骨雕宽6米、长8米,占地达48平方米,用数十万根牛骨、历时9年完成。作品完全按照故宫建筑和景物雕刻而成,鼎炉、日晷、龟鹤、狮子、麒麟均如实仿制……再现了故宫9999.5间殿堂屋宇,做工之精细令人称奇。

  2020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老师哈斯达来和他的学生们历时4个月,完成了长31米、重48公斤的骨雕作品《蒙古秘史》长卷,观者无不竖起大拇指。

  “了30多年的骨雕,至今没有一个传承人,不是我不教,是没有人和我学习。我的女儿和我学习了几天后,嫌累、嫌脏,再也不学了,我不知道这么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以后会不会失传。”冯泽说。

  如今,随着非遗传播、展示的方式方法新潮多样,年轻人从中感受到了古老非遗的魅力,从而开始了解非遗、接触非遗,并喜爱上了非遗。

  但是,非遗仅是静态的橱窗式展示,或是形式上的简单挪用,并不足以显露它的真正价值,也绝非它的生命所在。非遗传承依靠人、作用于人,传承人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当前令人担忧的是,非遗传承人正遭遇老龄化困境,吸纳更多年轻力量迫在眉睫。

  年轻人纷纷关注非遗固然可喜,但是,从爱上非遗再到从事非遗,中间无疑还有非常长一段距离。要知道,非遗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要求严苛,而且手工技艺是它的灵魂,短期内也不见得会有回报,年轻人若要以此为业,就需要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还要善于推陈出新、看得见价值。因此,缓解后继乏人难题,不能光靠呼吁,也要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

  行业发展看人才,人才涌现靠土壤。在社会传播层面,要逐步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特别是让一些看似冷门的文化资源走向台前,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审美追求实现更有效的价值衔接。在队伍建设层面,要探索更有效的孵化方式,如非遗保护机构可与职业院校合作,加强传承人才教育培训,继而为相应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后备力量。

Copyright © 2014-2021 小九直播足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1521号 网站地图

地址:江苏省沭阳县新河镇春生村 电话:18888198978 传真:

手机:18888198978 联系人:仲经理